老馬隨筆:《 莫讓“橫秋”遮晨光:論老者的氣度與智慧》
“老氣橫秋”一詞,今人常帶貶義,視其為擺資格、自矜夸的暮年姿態(tài)。然溯其本源,“老氣”原指老者如秋空般高遠雄渾的氣概,“橫”者,充盈天地也。本義實為贊嘆一種歷經滄桑、志氣凌云的生命豪情。這層深意,尤為步入花甲之年的你我,所當珍視與秉持。
既已稱“老”,便當有與之相稱的“老氣”。這非指垂垂暮氣,而是一種歲月沉淀下的從容氣度與內在風華。無論是社交雅集,還是閑庭信步,皆應衣冠整肅,昂首闊步,步履間透出生命的韌勁,彰顯那份“橫貫秋空”的雄渾與豪邁。心中當常燃一簇火苗:我身雖老,心魂猶健,青春之火未熄!
然而,持“老氣”易,避“橫秋”難。切莫因年歲虛長,便生出“倚老賣老”之心,在年輕人面前擺譜、端架子。莫以“走過的橋比他們走過的路多”自詡,更不可將歲月蹉跎化作自負的資本。與其喋喋不休于過往的“過五關斬六將”,不如坦然分享那些“失荊州走麥城”的教訓。此般坦誠,非但無損威嚴,反令年輕人覺得真實可親,更能在你的經驗得失中覓得珍貴啟迪,遠勝空洞的說教。
環(huán)顧周遭,不少老者樂于在兒孫后輩面前“擺龍門陣”,話題不外乎“憶苦思甜”或“話當年勇”。初時,或能博得一絲同情與敬意。然言者諄諄,聽者藐藐。重復的“苦水”與“偉業(yè)”,終如陳年舊醬,失了鮮香,徒增膩味。聽者漸生疏離,甚而暗忖:此老“老氣橫秋”,所言所行已與時代脫節(jié),不識時務矣!
智者老者,深諳“隔代如隔山”之理。年齡的鴻溝,往往意味著思維模式、人生價值的分野。在年輕一代面前,我們當葆有那份沉淀的“老氣”——那份從容、睿智與豁達。卻萬萬不可任憑“橫秋”之氣恣意蔓延,將閱歷化作傲慢的壁壘。若改不了這“橫秋”的積習,非但不能贏得尊重,反會在無形中筑起高墻,徒令自己陷于不被理解的孤寂,實乃自尋煩惱,自絕清歡。
須知:真正的老者風范,如山岳不言自高,如靜水深流不喧。那份閱盡千帆后的澄澈與溫厚,方是最動人的“老氣”,足以輝映秋光,溫暖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