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馬隨筆:《犟骨錚錚,方顯真章》
在上世紀那個牛耕遍野的年代,農人們口耳相傳著一句樸素的智慧:“犟頭牛能耕田”。這話的深意,并非斷言溫順的牛兒不會拉犁,而是道出了一個普遍的經驗:那些帶著幾分倔強、幾分執(zhí)拗的犟牛,往往耕得更深、走得更快,效率反而更高。
一頭犟牛的“效能”優(yōu)勢,不由得引人深思。推及人理,有棱角、有脾性的人,常常正是能扛重擔、敢破難題的能工巧匠。再看那金戈鐵馬的軍旅世界,能運籌帷幄、決勝千里的統(tǒng)帥名將,幾乎個個骨子里都刻著一股“犟”勁。戰(zhàn)國時期那位負荊請罪的趙國老將廉頗,一身硬骨,寧折不彎;楚漢相爭時忍得胯下之辱、最終揮師垓下的兵仙韓信,更是出了名的“倔驢”脾性。然而,正是這份不馴服的倔強,鑄就了他們戰(zhàn)場上的赫赫威名與不敗傳奇。及至烽火連天的抗戰(zhàn)與解放戰(zhàn)爭歲月,“橫刀立馬”的彭大將軍彭德懷,其耿介剛烈人所共知;運兵如神的林帥,其沉默寡言下的孤傲固執(zhí)亦非虛言。他們都是身懷絕技、個性鮮明的“犟!保瑓s也正是在這看似桀驁的個性驅動下,迸發(fā)出驚世駭俗的作戰(zhàn)效能,成就了戰(zhàn)場上的英雄豪杰。
由此及彼,這“犟牛耕田”的古老智慧,竟也照進了當下中國男籃亞洲杯集訓的名單風波。在后衛(wèi)線上,無論得分還是搶斷都堪稱效率翹楚的孫銘徽與林葳,此番竟雙雙落選。據聞,落選的關鍵并非技不如人,而在于他們那點“不合時宜”的“犟脾氣”——二人都曾因訓練或比賽中的戰(zhàn)術理解,與國家隊主教練有過直言不諱的“交流”,或者說,發(fā)生過小小的“戰(zhàn)術分歧”。然而,這微小的“逆鱗”之舉,在某種特定的競技文化生態(tài)里,卻成了難以逾越的大忌。主教練郭士強組隊的理念似乎更傾向于溫順服從的“家貓”,而非那些身負絕技卻可能“不服管教”的“桀驁獵犬”!我們不禁憂思:一支被磨平了棱角、抽去了血性、剔除了“犟勁”的隊伍,在強敵環(huán)伺、對抗激烈的亞洲杯賽場上,究竟能走多遠?當日本、菲律賓、澳大利亞等隊的鐵血沖擊迎面而來時,人們或許只能無奈地預見,這支失卻了鋒芒的球隊,將在亞洲賽場上遭遇嚴峻挑戰(zhàn)。其前景,著實令人捏一把冷汗。